同仇:共同对敌;敌:对抗,抵拒;忾:愤怒。
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。
出处:《诗经・秦风・无衣》:“与子同仇。”先秦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。”
用法:复句式;作谓语、分句;含褒义。
例子: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,是未必和“批评”或“批判”者同仇敌忾的。(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 五论“文人相轻”—明术)
故事: 春秋时期流传一首歌谣,歌词大意是:国王兴兵打仗,快把刀枪修好,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。公元前623年,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,鲁文王设宴招待他,并让乐工演唱周天子酬谢诸侯的《湛露》和《彤弓》以表示愿意结盟共同对付外敌。
“同仇”,一致对抗仇敌。语出《诗经・秦风・无衣》。“敌忾”,抵御怨恨的人。语本《左传・文公四年》。“同仇敌忾”指共同抵御仇敌。
岂曰无衣?与子[1]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[2]。
[1]同袍:战袍共同穿用。表示与民同欲。
[2]同仇:一起征伐仇敌。表示与民同怨。
卫宁武子来聘,公与之宴,为赋〈湛露〉及〈彤弓〉。不辞,又不荅赋。使行人私焉。对曰:“臣以为肄业及之也。昔诸侯朝正于王,王宴乐之,于是乎赋〈湛露〉,则天子当阳,诸侯用命也。诸侯[1]而献其功,王于是乎赐之[2]弓一,彤矢百,玈弓矢千,[3]。今陪臣来继旧好,君辱贶之,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?”
[1]敌王所忾:诸侯们一致抵御天子痛恨的人。忾,音kài,愤恨。
[2]彤:赤红色。
[3]以觉报宴:为表彰功劳而以宴乐酬赏。觉,音jué,表明。
“同仇敌忾”系由“同仇”及“敌忾”二语组合而成。 “同仇”出自《诗经・秦风・无衣》,内容是说:即使没有足够的衣服,仍然可以共穿战袍,整理武器,一起杀敌。描述了慷慨赴战的志气,反映战士之间的友谊,从穿衣到杀敌,都愿意患难与共。 “敌忾”则是出自《左传・文公四年》,内容叙述宁武子婉转批评了鲁国僭用天子的歌乐。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访问,文公设宴款待,席间文公命乐工们演奏〈湛露〉和〈彤弓〉两首诗歌。宁武子没有辞谢,也没有赋诗应和,按当时的外交礼节而言,是很失礼的。于是文公派管理礼宾事务的官员私下探问原因,宁武子说:“我以为那两首诗歌是乐工为了练习而演奏的,因为它们是演奏于天子的宴会。以前诸侯在正月时,前往京师向天子朝贺,天子设宴奏乐,此时赋〈湛露〉,就表示诸侯愿意共同抵御天子所痛恨的人,为天子效命。天子因此赐给他们红色和黑色的弓、箭,以彰显他们的功劳,并设宴乐酬赏。现在我只是奉命来继续两国的友好关系,承蒙君王赐宴,岂敢触犯大礼而自取罪过呢?”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“同仇敌忾”,用来指共同抵御仇敌。也作“敌忾同仇”。
语义指共同抵御仇敌。
类别用在“共同抗敌”的表述上。
①将士们热血滔滔、同仇敌忾,这场战争必胜无疑。
②如今大敌当前,全国同胞要同仇敌忾,奋战到底。
③看到大家如此地同仇敌忾,他边喊著口号,边流下泪来。
④能打赢这场战争,是因为全体军民们同仇敌忾,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。
⑤知道对方公司如此不讲理后,同仁无不同仇敌忾,发誓一定要用业绩打垮对方。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
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